日常生活礼仪

[复制链接]
dxb | 2008-5-28 19: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婚庆礼仪

婚庆礼仪

“五十年代一张床,六十年代一包糖,七十年代红宝书,八十年代三转一响,九十年代星级宾馆讲排场,二十一世纪特色婚宴个性张扬。”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中国人的生活由温饱进入小康,结婚作为人生大事,其“请客”的形式也在不断“升级换代”。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革命夫妻”没有婚假,两床被子合一块儿就算是一家。那时的婚宴特别简朴,一般老百姓结婚就是发一点水果糖和花生给亲友。领导也不过是在食堂加两个菜、包顿饺子。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豪华婚车”是三轮,婚宴虽“俗”但亲朋好友的祝福真挚。那时的婚礼主要内容是新娘点烟、当众“啃”苹果、亲戚朋友一起哄闹新房。八十年代后期,才出现以亲朋好友中普通话说得好的、能活跃气氛的人担当司仪的,真正意义上的婚宴。

   如今,据业内人士透露,一些专业的婚宴酒楼往年火爆的景象渐渐开始消退,而星级宾馆成为婚宴的新宠。一份调查显示,90%以上的都市年轻人都有举办婚礼的打算,但他们期盼拥有真正自我的婚礼,在格调和档次上都有了更高的要求。

   环境优美的四五星级酒店具备良好的场地条件,成了新人们的首选。虽然婚宴不是星级酒店的主要业务,但五百到六百元一桌的中档婚宴出现在了宾馆的菜单上,迎合了多数都市新婚族的消费需求。

   婚宴被请进了高雅的地方,婚礼的品位也有了提高。现在连策划、组织都得由专业的婚庆公司负责,根据新人的特点策划各种活动,既让客人玩得尽兴,又给新人以美好的记忆。为了开辟市场,婚庆公司开始和酒店等联手,共同引领婚庆消费。据了解,当前个性化婚宴已成为拉动婚姻消费的主力。应新人的要求,婚庆公司已经设计了不少特色婚宴,有热门喜庆的轿子婚宴,有到郊外山清水秀的度假村举办的绿色婚宴,还有在欧式庭院进行的室外自助餐婚宴,到郊外举行一个隆重的仪式,种下结婚纪念树也是一种受欢迎的形式。

   时尚青年热衷的四大婚宴形式

   TOP婚宴:选择王府饭店等豪华饭店办终身大事,费用固然不菲,却可享有至高无上的服务与朋友的艳羡。全方位的服务、一流水准的美味,足令宾主尽欢,令一生中重要的时刻成为永恒。

   舞会式晚宴:这样的晚宴很洋化、很优雅、很随兴。自助式餐饮,轻歌曼舞,充满雅致气氛,记忆延续一生。

   烛光式晚宴:结婚喜宴不一定要灯火辉煌,备些银烛,让大家在饭店里不再尴尬,不再喧闹,朦胧中透着温馨,留下足够的浪漫回忆。

   自助式婚宴:此自助不同彼自助,这是完完全全的两人世界,

 

婚礼筹备十不要

当你在筹备婚礼时,总有一大群人来告诉你,应该做什么。但另一方面,又该注意些什么呢?下面我们就为大家总结了十点,以避免走进婚礼的误区。

1、不要以他人的意向来筹备自己的婚礼。

   婚礼将把许多人,如亲戚、朋友和一些社会团体带到你的身边,但更重要的是它将把两个人结合共同生活。在你筹备自己的婚礼时,应把焦点集中在你自己想要做的,而不是别人所希望你做的。的确,考虑别人的感觉是很重要的,采用一些象征性的行为将能取悦于别人,但千万不要做原本自己并不喜欢,而仅为了使别人高兴的抉择,也不要做超出自己支付能力的安排。

2、不要邀请那些不相关的人

   一个简单的道理就是每增加一个客人就等于增加婚礼的预算。如果你有一个费用的最高限额(大多数人都有),你增加人数就意味着要降低其他方面的支出。宾客的增加就等于降低宴席质量。邀请那些你所关心的人和在你生命中有重要地位的人。在婚礼的那一天,你一定希望被温馨熟悉的笑容围绕,而不是那些你认不出来的脸孔。

3、不要迟到

   这条原则不仅适用于新娘、新郎,也适用于所有参加婚礼的人。尽量让你的婚礼准时开始,如果无法准时开始,那一切都将随之而推迟。在举办婚礼的地方更将出现一些问题,尤其是在你以后这里可能还安排了另一场婚礼。如果因为宾客没有到齐,使你无法准时开始,那么等候时间不要超过十分钟。

4、不要害怕出乱

   通常忙乱从婚礼的早晨就开始出现,一些小问题出现时并不一定会有人发现。如果大问题出现了,你也不能解决,所以不必惊慌,让别人替你解决,而你只需放松自己,保持笑容,去享受这属于你的一天。

5、不要过于紧张

   一些新娘在结婚这一天沉浸在婚礼的渴望中,以至于采用镇静剂、酒精等药物来使自己平静下来。

6、不要做那些对你不重要的事

   在传统婚礼中,你会发现一些世俗和传统的东西,它们并不重要。如果你不希望的话,你可以不用花童,甚至伴娘、伴郎。如果你觉得有些仪式显得尴尬,那就省略它。并没有法律规定你必须完全按照一定的程序。尽量采用自己的方式。

7、不要忘记进食

   饥饿是新娘、新郎将面临的超乎想象的大问题。以为不吃早饭就可以使你在穿婚纱时显得苗条吗?不。早饭可能成为你一天内的最后一餐,而你需要能量。如果你胃不好,那就尽量吃一些咸的东西。如果到了婚礼开始时觉得胃不舒服,那恐怕就没有时间再吃东西了。许多新人因忙于接待客人而无暇顾及自己的进餐。不吃东西使人没有精神,严重得可能还会晕厥。因此,在婚礼开始前一定要吃些东西,在宴席中也尽量吃一些。

8、不要花太多的时间接待个别宾客

   这可能有些困难,但你要尽量用少的时间去接待每一位来宾。在婚礼那天,有很多你必须做的事情,敬酒、切蛋糕等。如果你用了很多时间接待来宾,那你做这些事情的时间就将推迟,你可以最后抽出一些时间来招呼好友。

9、不要让客人喝醉

   你不必让警察来维持秩序,但你必须提醒服务员注意来宾安全。同时让你的伴郎留意每位来宾。

10、不要忘记发生的事情

   婚礼这一天将很快渡过。几个月的安排都将体现在这一天。客人们会赞叹你的婚纱,鲜花,享受你为他们准备的丰盛的宴席。但最终,所有的一切只是一个聚会。婚礼有着更重要的意义:它把两个人紧紧联系在一起,共同生活。在这热闹的一天中,试着记住一个或两个重要的时刻。在人群中找到你新娘或新郎的笑脸,以使在以后的日子里重拾这美好的回忆。

dxb | 2008-5-28 19: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节日礼仪

节日礼仪

春节习俗

扫尘——民谚说: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北方叫扫房,南方叫掸尘。室内屋外,房间屋后,彻底进行打扫、衣被用具、洗刷一新,干干净净地迎新春。
    门画——据《山海经》载称:唐太宗李世民生病时,梦里常听到鬼哭神嚎之声,以至夜不成眠。这时,大将秦叔宝、尉迟恭二人自告奋勇,全身披挂地站立宫门两侧,结果宫中果然平安无事,李世民认为两位大将太辛苦了,心中过意不去,遂命画工将他俩人的威武形象绘之在宫门上,称为“门神”。东汉蔡邕《独断》记载,汉代民间已有门上贴“神荼”、“郁垒”神像,到宋代演变为木板年画。后来,民间争相仿效,几经演变,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便是现在的年画了。中国现存最早的年画是宋版《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图》。
    春联——是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桃梗”演变而来的。《淮南子》上说,桃符(即桃梗)是桃木刻成的。上面刻着灭降福的咒语,一年一换。五代后蜀皇帝孟昶在过春节时心血来潮,令人将桃树削片,他提笔在上面题写了联句:“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就是中国最早的春联了。至于春联这一名称的正式诞生,则在明朝。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金陵后,曾在除夕时下旨:“公卿士庶之家,须写春联一副,以缀新年”。以后,春联得以推广,沿袭至今过年时,各家各户都要贴春联。
爆竹——春节燃放爆竹之俗始于汉代。据南梁人宗懔撰写的《荆梦岁时记》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从辟山妖恶鬼。”古时放爆竹,是用竹子放进火内燃烧,由于竹内空气受热膨胀,便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以此避邪驱鬼,祈盼来年吉祥幸福。到了唐宋以后,发时了用火药制成的鞭炮。
拜年——据明朝陆容《菽园杂记》记载,拜年习俗最早行于明朝京都。朝官往来,不管认识与否都要互拜,百姓则各拜亲友。清代时兴在春节时送“拜盒”,即将贺年帖放在精致美观的饰盒里送给亲友,以示庄重。今日中国民间,“拜年”已成为一种传统习俗,至亲爱友和同事们,走家串户、登门拜年,互致问候。
    古时文人雅士则流行互送拜年钻。拜年钻就是如今的贺年片,是由古代的名片演变而成。据清代赵翼考证,西汉时没有纸,削竹木为刺,上书名姓,叫“名刺”。后来还用大红绒线在织锦上绣字为“名片”。东汉后用纸代木,叫做“名纸”。六朝时简称为“名”,唐代叫“门状”。宋代还别称“手刺”、“门刺”。明清时曾叫做“寸褚”、“红单”。

dxb | 2008-5-28 19: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清明节扫墓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清通礼》云:“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并相传至今。

    按长期形成的风俗习惯,旧时,北京人多在清明扫墓,但祭扫仪式并不在清明的当天,而是在临近清明的“单”日举行。据说,只有僧人才在清明当天祭扫坟茔。

    清明祭扫仪式本应亲自到茔地去举行,但由于每家经济条件和其它条件不一样,所以祭扫的方式也就有所区别。

    “烧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谓“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属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过去,南纸店有卖所谓“包袱皮”,即用白纸糊一大口袋。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用木刻版,把周围印上梵文音译的《往生咒》,中间印一莲座牌位,用来写上收钱亡人的名讳,如:“已故张府君讳云山老大人”字样,既是邮包又是牌位。另一种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图案,中间只贴一蓝签,写上亡人名讳即可。亦做主牌用。

    关于包袱里的冥钱,种类很多。一、大烧纸,九K白纸,砸上四行圆钱,每行五枚;二、冥钞,这是人间有了洋钱票之后仿制的,上书“天堂银行”、“冥国银行”、“地府阴曹银行”等字样,并有□都城的图案,多系巨额票面,背后印有佛教《往生咒》;三、假洋钱,用硬纸作心,外包银箔,压上与当时通行的银元一样的图案;四、用红色印在黄表纸上的《往生咒》,成一圆钱状,故又叫“往生钱”;五、用金银箔叠成的元宝、锞子,有的还要用线穿成串,下边缀一彩纸穗。

    旧时,不拘贫富均有烧包袱的举动。是日,在祠堂或家宅正屋设供案,将包袱放于正中,前设水饺、糕点、水果等供品,烧香秉烛。全家依尊卑长幼行礼后,即可于门外焚化。焚化时,划一大圈,按坟地方向留一缺口。在圈外烧三五张纸,谓之“打发外祟”。

    有的富户要携家带眷乘车坐轿,亲到坟茔去祭扫。届时要修整坟墓,或象征性地给坟头上添添土,还要在上边压些纸钱,让他人看了,知道此坟尚有后人。祭罢,有的围坐聚餐饮酒;有的则放起风筝,甚至互相比赛,进行娱乐活动。妇女和小孩们还要就近折些杨柳枝,将撤下的蒸食供品用柳条穿起来。有的则把柳条编成箩圈状,戴在头上,谓“清明不戴柳,来生变黄狗”。此即是扫墓又是郊游,兴尽方归。

端午节习俗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

    端午节的第一个意义就是纪念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屈原,名平,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生于楚威王五年夏历正月初七,或谓生于楚宣王二十七年,卒于楚襄王九年。

    端午节的第二个意义是伍子胥的忌辰。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节第三个意义是为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端午节第四个意义是纪念现代革命女诗人秋瑾。秋瑾是六月五日殉国,后人为敬仰其诗,复哀其忠勇事迹,乃与诗人节合并举行纪念,而诗人节亦因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定为端午节。秋瑾字睿卿竞雄,号鉴湖女侠,小字玉姑,浙江绍兴人,幼年擅长诗、词、歌、赋,且喜骑马击剑,有花木兰、秦良玉在世之称。28岁时参加革命,影响极大,预谋起义,开会时为清兵所捕,不屈,于光绪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绍兴轩亨口英勇就义。

    悬钟馗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挂艾叶菖蒲:在端午节,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将艾叶悬于堂中,剪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相佩戴,以僻邪驱瘴。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有驱魔祛鬼之神效。

    赛龙舟:当时楚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清乾隆二十九年台湾开始有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香港有竞渡,近来英国人也有仿效我国人作法,组织鬼佬队,进行竞赛活动。

    吃粽子:荆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为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

    饮雄黄酒:此种习俗,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

    游百病:此种习俗,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

    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dxb | 2008-5-28 19: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蒙古族的传统节日

蒙古族的传统节日

 蒙古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旧历新年,蒙古语为“查干萨仁”,即白色的月。夏季水草丰茂、牛羊肥壮的时节,草原要举行那达幕大会,具体时间自定,这种节日性活动,规模可大可小,甚至一个家庭就可以举办。届时方圆几十里、上百里内的牧民都会举家骑马赶车前去参加。其他节日还有由生产活动、宗教祭祀仪式演变成的祭敖包、马奶节、剪羊毛节等。

    蒙古族年节

     蒙古族的年节亦称“白节”或“白月”,这与奶食的洁白紧密相关。关于蒙古年节传说不一。据史书记载,自元朝起蒙古族接受了汉族历法,因此,蒙古族白月与汉族春节正月相符。这就是蒙古族过“春节”的由来。蒙古族年节,虽然与汉族节一致,并吸收了一些汉族习俗,如吃五更饺子,放鞭炮等,但也有很多蒙古族传统习俗。如除夕吃“手把肉”,牧区自然没问题,就是农区蒙古族,在肉食比较困难的情况下,也要吃一顿“手把肉”,以示合家团圆。初一凌晨晚辈向长辈敬“辞岁酒”,亲朋间互赠哈达,恭贺新年吉祥如意。?

    那达慕

     蒙古语意为“游戏”或“娱乐”。原指蒙古族传统的“男子三竞技”——摔跤、赛马和射箭。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演变成今天的包括多种文化娱乐内容的盛大庆典活动。历史上的那达慕不受时间限制,通常在祭祀山水、军队出征、凯旋、帝王登基、正月以及大型庆典等场合举行。今天的那达慕,每年在夏秋之交举行,一般是看当年牧业的生产情况,小丰收小开,大丰收大开。活动内容除了传统的“男子三竞技”,还有文艺演出、田径比赛和各类经济文化展览以及订货洽谈、物资交流等。

    马奶节

     蒙古族传统节日。以喝马奶酒为主要内容,故名。流行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和伊克昭盟的部分牧区。通常在农历八月下旬举行,日期不固定,为期一天。为欢庆丰收,彼此祝福,除准备足够的马奶酒外,还以“手把肉”款待宾客,并举行赛马活动、请民间歌手演唱祝词、向老蒙医献礼等。据传,那达慕盛会即源于此。

dxb | 2008-5-28 19: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鲜花礼仪

鲜花礼仪

鲜花,是一种高雅的礼品,通过赠花来表达微妙的感情和心愿,确是别有一番意境,如果懂得一些送花意义及技巧会更加恰到好处:
  
  1.给亲友生日送花,对青年人可送玫瑰,月季,中年人可送兰花或茶花,老年人祝寿可送万年青,榕树象征长寿。
  
  2.给新婚夫妻赠花,最好送玫瑰花或月季花。
  
  3.给恋人赠花适宜送红玫瑰花,蔷薇花,丁香花或蝴蝶兰。
  
  4.友人乔迁之喜赠花可送大方之仙人掌花,寓意乔迁顺利,万事如意。
  
  5.给病人赠送野百花,是希望早日康复。
  
  6.送工商界朋友赠花,可用杜鹃花,大丽花,象征前程万里,事业发达。
  
  7.新春佳节可送金桔,水仙,百合,状元红,万年青表达美好的祝愿。
  
  8.情人节送红玫瑰,郁金香。
  
  9.父亲节送红莲花,可斛花。
  
  10.母亲节送康乃馨。
  
  11.教师节送剑兰,菊花。
  
  12.芍药花代表离别惦念之意。

[红色]
(1)常用花材:玫瑰、山茶、扶桑、牡丹、火鹤、一串红、一品红、太阳花、美人蕉。
(2)寓意:原始人类最崇拜、最爱好的色彩。给人以热情、大方、勇气、富贵、温暖、兴奋、光明、活力之感。
(3)适应场所:婚礼、喜庆、节庆、开业、剪彩及改变冷寂的环境和气氛。

[黄色]
(1)常用花材:迎春花、丁香花、菊花、腊梅、玫瑰、大丽花。
(2)寓意:至高无上,给人以富丽堂皇、权威、高贵、豪华,尊严及明朗、愉快之感。
(3)适应场所:浅黄柔和温馨,纯黄端庄,实际应用时,将深浅不同的黄色搭配,可以产生微妙的观感。

[橙色]
(1)常用花材:长春菊、万寿菊、金莲、天人菊。
(2)寓意:兼备红、黄两色混合的情感反应,给人以明亮,华美、庄严、温暖、明快、成熟之感。
(3)适应场所:在丰收、喜庆、收获场景作主色调。

[蓝色]
(1)常用花材:飞燕草、藿香菊、江西腊、牵牛花、风铃草。
(2)寓意:冷色调中最寒冷寂静的一种。和蓝天、大海联系在一起,使人心胸开阔。给人以安宁、清新、秀丽、悠远之感;从消极意义上看,又给人以悲伤、压抑、冷漠、冷清之感。
(3)适应场所:医院、夏季咖啡屋、茶室等安静场所。

[绿色]
(1)常用花材:绿萼梅、绿牡丹、松柏、棕竹、蒲葵、苏铁等多肉类植物。
(2)寓意:在佛教中绿色表示喜悦、新生和恩爱;在基督教中则表示希望、喜悦和平安。绿色是大自然的主宰色,代表生命、健康、活力、青春、美好、抒情和开朗。
(3)适应场所:庄严肃穆的会场,常以松柏等绿色植物作盆景,并可作冷饮店、居室、客厅主要花材。

[紫色]
(1)常用花材:绣球花、紫茉莉、千日红、木槿、紫藤、紫薇、翠菊、牵牛花。 .
(2)寓意:紫色兼有红色的热情、蓝色的悠远。给人以雍容、华丽、典雅、冷艳、优雅、忧郁之感。
(3)适应场所:作阴影陪衬,增加花簇层次、布置居室、舞厅、藤萝棚架。

[白色]
(1)常用花材:山茶花、郁金香、百合花、菊花、白兰、大丽花、栀子花、玫瑰、钤兰、满天星。
(2)寓意:有光亮而无热力。绐人以纯洁、神圣、朴素、高尚、单纯、清爽、肃穆、哀伤、寒冷之感。
(3)适应场所:作间色用,增加其它颜色花卉的鲜明度和轻决感。

dxb | 2008-5-28 19: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殡葬礼仪

殡葬礼仪

带孝 卸孝
       在回灵之前,孝子孝妇所穿孝衣是麻衣,回灵之后,全家脱下麻衣,孝子改
   在右臂挂麻布手圈或乌布手圈,孝妇改在头上插白花,称为带孝。带孝期间,男
   女均穿素色衣服,不能穿红带绿,不宜嫁娶,逢有喜庆也不能办,要等到卸孝之
   后才补办。卸孝是在升龛点主丧事完结时,卸下身上一切带孝的标志。

  报丧
       客家地区,报丧人不论晴雨须带伞,到亲友家将伞倒放堂前,告明来意。亲
   戚给报丧人封包一个、鸡蛋一双致谢。在黄冈,报丧人不能进入亲朋家里,只能
   在门口呼叫后告知,亲朋舀一碗冷水给报丧人喝,一般喝一口,然后在门口倒掉。
   此时,亲友前来送楮仪,要回送一对红丝线, 或加一条毛巾。

  入殓
       入棺前,由上一辈族亲陪同长子,边行边哭泣往水滨,投钱于水中,顺流以
   瓶装水,叫“买水”。盛回之水作为最后一次供奉父母,以报养育之恩。入殓时,
   棺内要填满纸、手巾、扇等日常用品。此时,家属要围绕棺柩俯伏爬行一周,叫
   “爬棺”,以示告别。然后择时下钉,每下一钉,都要说一句吉利话。除孝子孝
   妇外,其他人与入殓时辰相冲克的,不可看死者入殓。一般人家,在死者入殓后
   即择时出殡,富户人家在出殡前设灵堂,叫“企厅”,供亲友前来吊拜。孝子轮
   流侍守棺侧,每当有亲友前来吊拜,孝子要跪迎跪送陪拜,灵后女眷要放声哭泣。
   “企厅”有的一年,有的长达三年,每七日要叫漆工来漆棺,以防流出尸汁。

  看风水
       堪舆术的俗称。是营建堂屋、庙宇、坟场以及修桥造路的一种旧俗。营造之
   前,须请地舆师(俗称地理先生)察看地形位置的来龙去脉,用“罗庚”(指南针
   罗盘)校测方向,然后择日点穴,规划格局,卜吉择日动士。潮汕地区此俗甚为
   顽固,民间有许多关于虱母仙何野云建寨场的传说,也有许多因为迷信风水引起
   的纷争案例。

  升龛点主
       旧俗父母未亡时,多已先制备神主脾(俗称家神牌)置宗词龛中,罩着红布,
   上写“长生禄位”。若父母一方已亡则揭去红布,露出已亡一方的名字,未亡一
   方用红纸封位。神主牌用金粉和榕树胶写着:
           考讳×××公 
      祖        神主    
           姚懿×××氏       

       在男女均未亡时,“主”字欠写一点,为“王”宇。一方亡后,在做最后一
   次旬祭时,请来族长或有地位的人为神主升龛“点主”。点主者用毛笔醮榕树胶
   在“王”字加上一点,扫上金粉,并念吉祥韵语,如:“一点是主,神灵归府,
   福荫子孙,富贵长久。”点主毕,宴请宾客,丧事至此完结。


  饲生·恋亲·视尸
       饲生和恋亲视尸是死者入殓前,其子孙向死者作最后告别的礼仪。饲生由孝
   子奉白饭二小碗,豆干红糖各一碟,跪在父母尸旁,念道:“父母饲我大,我饲
   父母老。”说着用箸尾夹一,点饭莱放在父母口里,又转用箸头夹一点饭菜自己
   吃下(这是表示阴阳有别)。
       饲生毕,由和尚执魂幡在前引路,长子捧香炉跟着和尚,其余子孙均拈香随
   后绕尸而走,和尚边走边念经。死者是男,绕尸走圆形;是女,走方形。俗以父
   是天,母是地,而天圆地方,故此。

拉灯 | 2008-5-29 13: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值得学习 不过这么多

 

可够我消化一阵的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