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十年前的海勃湾(老辈人的回忆——来自幸福南村)

[复制链接]
查看3795 | 回复3 | 2013-1-23 19:18: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0.jpg 这就是当年的火车站——海勃湾 1.jpg 看到这张老照片,又想起了过去乘坐轮渡过黄河的情景。记得当时往返于乌达与海勃湾,轮渡上经常是“人货混装”,船上货物多的时候,人只能是夹在货物的缝隙中间,过一次黄河要几十分钟的时间,特别不方便。直到1988年黄河大桥的通车,才结束了乘坐轮渡过黄河的历史。 2.jpg 卡布其地区开发建设的老照片,是1959年底海勃湾商业局基建工程队在卡布其建设副食、百货门市部时拍摄的 3.jpg 这张照片拍摄于1998年秋,乌达矿区铁路线的一列火车正冒着浓浓黑烟从站点徐徐开出。随着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内燃机车、电气机车逐步取代了蒸汽机车,乌海市铁路正线和乌达矿区铁路线的火车也相继于2002和2003年更换为内燃机车,彻底告别了蒸汽机车,这种冒着黑烟、喘着粗气的蒸汽机头成了人们记忆中一个远去的时代缩影。(照片提供人:许培龙) 4.jpg 这张照片摄于1982年春天,当时工业技校的一帮学生借用了牛奶厂的一条大木船,渡河到李华中滩野游,照片中是学生们帮梢工拉纤搬船的场景。今日的李华中滩已和黄河东岸连成一片,当年的景象已不复存在。 (照片提供:李万永) 5.jpg 猜猜看:本图中的建筑物当年是啥用途 6.jpg “1959年11月18日”、“国营食堂”,这是刊登老照片以来迄今为止搜集到的年代最为久远、最为珍贵的一张乌海旧照。这个国营食堂位于今天明珠商厦的位置。对于现在年轻人来说,可能一点印象也没有,甚至根本就不清楚过去这里还有这么一个建筑;而对于上了年纪的人来说,肯定还清楚地记得这里,记得那个年代,以及那个年代的一些人和事。在建这个国营食堂的上一年,正值1958年“万人上山夺煤大会战”时期,全国各地热血青年齐聚乌海这片热土,开发乌海,建设乌海。当时由于条件所限,人们吃住异常艰苦:睡的是地窖,铺的是柴草,吃沙子如同就咸菜……据照片提供人郭老师介绍,就是在这个时期,她老父亲从陕西老家带着家乡人来乌海建了这个国营食堂,以及旅店等,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们的吃住问题。图中这些人就是当年建这个食堂的施工队。如今,这个食堂不复存在了,其中一些人也已辞世了,但正是这一代代前仆后继的热血者,铸就了乌海今天的辉煌。(照片提供人:郭美兰) 7.jpg 千里山钢铁厂于1971年正式建成投产,炼出了第一炉铁水。这张照片拍摄于投产后不久的1973年,斗转星移30多年过去了,经过不断建设、改组,如今千钢已发展为一个集冶金、发电、煤化工、水泥于一体的大型民营企业集团。(照片提供人:吴宁) 8.jpg 这张照片拍摄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公园。当时公园里的游乐设施实在少得可怜,我(龙头上面)和几个兄弟姐妹便顽皮地跑到了湖底一个“哪吒降龙”式的喷泉口上玩耍,表弟拿着一款老式相机装模作样地给我们拍起了照。时光荏苒,一晃20多年过去了,这个喷泉设施早已不复存在。(照片提供人 郭勇) 9.jpg 人们围坐在一起挤看一台黑白电视的场景,许多人一定会印象深刻的。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电视机对于大多数家庭来说,无疑是奢侈品,只有极少数人家才能卖得起。记得每当演一个好的连续剧时,邻居、亲戚、朋友全赶来了,有电视的家里可谓“高朋满座”。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什么纯平、液晶、等离子等各种彩电,都进入了寻常百姓家。 10.jpg 乌海副食商场 现在的金盘 11.jpg 黄河边 现在是滨河区 12.jpg 老乌海全貌 13.jpg 这张照片拍摄于1976年“五一”期间,身后的背景是原副食商场,这是当时海勃湾的“三大楼”之一,另两座分别为红楼(现是万联商场的位置)和市委大楼(现华联超市的位置)。随着30年来的建设,如今这些建筑早已被林立的商厦所取代了。(照片提供人: 胡晋华) 14.jpg 这张照片拍摄于1979年夏,身后建筑是当时的乌海市党政大楼。这座楼的窗户是木结构的,但这是当时海勃湾地区仅有的三座大楼中最好的一座,是乌海市的一个标志性建筑。如今,近30年过去了,高楼大厦鳞次栉比,乌海的城市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照片提供人:胡晋华) 15.jpg 这是1977年初夏我和单位同事在海拉路上拍摄的一张照片。我们身后马路西侧就是当时我工作的单位——乌海市通用机械厂,位于现今的市农电局大楼和证券交易大厅的位置。那时的海拉路虽然也是柏油马路,但坑洼不平,只有6米多宽。如今,路面平整了,宽阔了,路两边的大杨树和沙枣树也被松树取代了。(照片提供人 胡晋华) 16.jpg 乌海饭店,现在的乌海宾馆 17.jpg 18.jpg 1971年元旦,4名兵团女战士在当时的兵团四师八团八连驻地(现乌达区桥西镇新民村)拍了这张合影。当年我们一批知青响应毛主席屯垦戍边的伟大号召,从全国各地来到内蒙古参加兵团建设。我们一手拿镐一手拿枪开荒生产、建设边疆、保卫边疆。 照片前右是我本人,当年18岁,在连队任卫生员,其他3人是连队炊事班战士。我们在一起生活、战斗了5个年头。1976年建设兵团移交地方管理后,照片上的其他3姐妹先后返城。只有我在乌海成家立业,并为乌海的建设事业奋斗了30多年。 照片提供:张春玲 582 138582 | ╤ ╤
2.jpg
拉灯 | 2013-1-23 20:12:18 | 显示全部楼层
难得一见的老照片 都是历史的印记啊! 105 138105 | ㄜ ㄜ
大雪纷飞 | 2013-1-23 20:35:55 | 显示全部楼层
猜猜看的那张是过去的礼堂吧,我记得过去大点的单位都有这样一个礼堂。 295 138295 | ろ ろ
mengmengx | 2013-1-23 22:02:19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个哪吒降龙我如果记得没错的话应该是现在西湖边上那个土山那个位置。 930 138930 | ㈧ 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