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山归来不看观

[复制链接]
查看1571 | 回复0 | 2010-5-13 12:59: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绵山归来不看观 到过山西浑源的人,谁能放过一睹悬空寺的奇观?在那刀削斧劈般的山壁上,三重楼阁的悬空寺竟如天外飞来,牢牢矗立在山腰半空,令人啧啧称奇。近日游山西介休市内的绵山,不想原以为堪称“天下独步”的悬空寺,在绵山内竟比比皆是,不过不是寺而是道观而已。惊讶之余,深感自己竟成了绵山的一景———坐井观天了。 提起绵山,有人可能不太熟悉,甚至陌生;但说起寒食节、清明节人们却不会不知道。它们即是根据介子推的感人故事而来。相传春秋时,晋国介子推随公子重耳流亡19载,难中曾割腿肉为公子充饥,史称“割股奉君”。晋复国后重耳做了国王,介子推耻与诸臣争功,偕母隐居绵山。晋文公为迫他做官,派人放火烧山,介誓死不从,与母合抱柳树烧死。事后晋文公来到柳前,忆起介子推希望自己做清明君主的话,感慨万千,遂封其为“清明柳”,以后每年冬至后105日———即介烧死那天起断火冷食三天,这便是寒食节的来历,从此绵山又名介山,山下便取名介休。   绵山跨介休、灵石、沁源三市县,处汾河之阴,距介休市区20公里,最高处海拔2566.6米,夏日仅24摄氏度,气候凉爽。分为龙头寺、龙脊岭、大罗宫、天桥、一门泉、朱家凹、云峰寺、水涛沟、栖贤谷、介公岭等十个景区。景以“奇、险、秀”著称,内有后土庙、郭林宗墓、洪山古瓷窑遗址、回銮寺、北新武琉璃牌坊、张壁琉璃碑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佛、道两教长期并存。自西汉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统治者皆重道观建设,依山而建的绵山大罗宫建筑精美,总面积达3万平方米,人称天下第一道观。由于山险坡陡路狭,过去人们徒步进山也要半天,游人望山兴叹。改革开放后在市里支持下,三晋焦炭大王阎吉英斥巨资开发绵山,已投资4.8亿元,开山凿洞,使绵山景点全线通车,并建成三星级宾馆云峰墅苑,现已具备接待1000人的能力。已修复225个景点,使一批国宝级文物得到保护。游绵山妙在乘车即可遍览景区风光。去年绵山节假日旅游收入居全省之首,可见潜力巨大。 上山途中,陡坡急弯处皆有交警值勤,以确保安全。看着他们顶烈日蒙扬尘疏导车辆,好生感动。据知介休交警大队作风过硬,刚又获集体特等功一次,真是名不虚传。半小时后,游人抵达龙头寺。一下车,人们便被金碧辉煌的建筑群镇住了:但见慈云洞、百龙壁、普救亭、普救殿、赏善司、罚恶司等,各个琉璃生辉,飞檐斗拱,画栋雕梁。由于建筑背倚峭壁,逐级而建,地势险绝,显得格外宏伟,如悬空寺再现。史载当地原名塔岩头,崇尚道教的唐太宗李世民,认为景似双龙显灵,遂改今名。攀上60级陡峭的石阶,置身真武庙前远眺,但见炊烟袅袅,梯田盘桓,凉风拂面十分惬意。位于云峰寺的抱腹岩,高60米,长180米,深50米,巨大的洞穴分上下两层,据说可容纳一两万人。最奇的是悬于洞顶前壁的许多铜铃,随风摇曳,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听说是当地人为避邪而设的。这些铃是如何挂上去的呢?热情的导游小姐张丽告诉我:“须先将绳固定在洞顶,人系好绳后吊下悠至洞内打楔系铃。”我说,这可是勇敢者的游戏,没有胆魄不成。张丽说:“夜晚这里更美,置身洞中,头上是空旷幽深的穹顶,洞外是满天璀璨的繁星,松涛流泉与风铃更鼓声相伴,真让人有超然物外之感,清学者傅山曾撰长联盛赞此景观。” 记得上次游绵山,正逢举办盛大的道教活动,主旨是“祈祷世界和平,促进祖国统一,祈愿人民幸福”。来自海内外的道教界名流和11个省的经乐团共数百人会聚于此,同时在大罗宫举行开光仪式,绵山在道人心目中的地位,可见一斑。大罗宫内保存的群仙朝拜混元老祖的300平方米布画,形象生动;而全国百名书法名家所书300平方米《道德经》木刻,书风迥异,神采飞扬,与画相得益彰,各有千秋,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至今保存完好的一批唐代泥塑人像,眼似能语,表情逼真,动作传神,让人们领略到盛唐时期的艺术风范。走向后山林木茂密,一路泉水丁冬,步换景移传说不尽,内容实在是本文难以承载的,还是请大家亲身去体验吧!在此,谨录下北宋名相张商英留下的一处碑文,诗云:“夕阳返照影流中,点点寒鸦过远峰。渔叟罢竿收钓饵,牧童吹笛弄秋风。日光隐隐沿苍海,山色空空耸碧空。万壑千岩增秀翠,往来人在图画中。”这当是对绵山风光的绝妙写照。 2.jpg 3.jpg 4.jpg 5.jpg 9.jpg 8.jpg 7.jpg 6.jpg 10.jpg 11.jpg 12.jpg 201 138201 | ぬ ぬ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