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自驾旅游探险——地图与指南针的使用!

[复制链接]
查看2644 | 回复7 | 2009-6-4 18:17: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指南针与方向   方向的表示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1. 罗盘法   基本分为四个方位,即东(East,简写E),南(South,简写S),西(West,简写W)及北(North,简写N)。为了更精细地表示方向,可再细分为8方位、16方位及32方位。   8方位(左图)、16方位(右图)   2. 象限法  将圆分为四个象限,当表示方位时,如在观测者的北面,则方位角度为由北向西或东起计;如方位在观测者的南面,则方位角度则由南向西或东起计。   如下图,设中心点为O,则   A点在O点的方向为 北45° 西 N45° W   B点在O点的方向为 北60° 东 N60° E   C点在O点的方向为 南55° 东 S55° E   D点在O点的方向为 南50° 西 S50° W   3. 方位角法   方位角从正北(即0度)起顺时针方向量度,其角度表示单位有下列3种,下图则显示各主要方向的不同表示单位。   1. 度(Degree)   最普遍采用的方向单位是将圆分为360度(符号°),正北为0;每度细分为60分(符号'),每分则由为60秒(符号")组成。   例如 : 54°32'14" 可读作 54度32分14秒   2. 苗(Mil)   将圆分为6400份,每份即为1苗(mil,简写M),即是从1公里远望向1米(公尺)长的物件所成的夹角,军队多采用此方式为角度单位。   3. 基尔(Grade)   将圆分为400份,每份为1基尔(简写g);1基尔再细分为100毫基尔(简写c),为德国及欧州采用。 二、指南针(Compass,罗盘)基本知识   指南针的种类   一般用于露营及远足的指南针,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   1. 薄身   多为长方形,大部份由透明的物料组成,由于其厚度较薄,固方便收藏于衫袋中,其透明的底板及转盘放在地图上操作亦较容易。如下图:   2. 盒形   较为厚身,适用于以目视观测方向取得度数的情况,亦多为军队所采用。   注意事项   1. 较好的指南针会在的转盘内注满液体,使磁针的摆动速度减慢,可以较快停定并指示方向;   2. 如需在夜间或黑暗的环境中使用,可选择有夜光标记的指南针使用;   3. 一般磁针以白色的一端指向南方,红色或较深色的一端指向北方;   4. 转盘上的数值(度或mil)为节省空间,一般会删去尾部1个或2个零位(例如10mil,其实是等于1000mil等);   5. 定向箭嘴必定是指向转盘上的0度(或0M)的数值,固又称为罗盘北;   6. 方位阅读线必定与前进方向指标成一直线;   7. 上图为薄身型指南针各个部份的名称,但不是所有的指南针均有齐上述各个部份及功能。   指南针的保养   1. 存放或使用时应保持水平,使磁针可自由转动;   2. 避免撞击及高速摆动;   3. 切勿接近铁器、电器或带磁性物件   4. 不能接近高温;   5. 用后清洁。   三、设定指南针   不论在行山远足,野外定向,甚至军事行动中,正确及熟练使用地图及指南针是极其重要的课题,而指南针的设定(Set Compass)则是运用指南针的入门操作,亦是其它指南针运用的基础。   设定指南针之目的,就是要令指南针的方向指标,指向一个特定的方向角度(假设巳知方向的角度)   步骤1:先将指南针水平放置,转动指南针上的转盘,使所需的角度数值停在方位阅读线上   步骤2:转动整个指南针(不是转盘),使转盘中的定向箭嘴(罗盘北),与磁针北重叠并指向同一方向,这时方向指标所指示的方向,就是所设定角度数值的方向。   下图的范例是要令指南针指向东面(即90度或1600M):   步骤1:转动转盘设定方向为90度或1600mil   步骤2:转动整个指南针,使定向箭嘴(罗盘北)与磁针北重叠   四、放置地图   地图上的三个北   1. 正北 (True North)   在地球上任可一个地方与北极的联线(即经线),此线都是正北线;在地图上正北是以星符号「*」表示。   2. 网格北 (Grid North)   又称为方格北或地图北,是地球表面虚拟的南北向线,与东西向线(纬线)交织成网格,而南北向线中,指向上方的就是网格北;在地图上量度两点的方位(如使用量角器)便称为Grid Bearing或Map Bearing。   地图上的网格一般为正方形,但实际上地图是圆形的,固此由经(直)线及纬(横)线所组成的网格却呈梯形,因而形成网格北与正北略有偏差,而不同纬度的地方,其偏差亦有不同。   3. 磁北 (Magnetic North)   地球的磁北极在加拿大境内的克生湾附近(约北纬74°西经101°),距正北约1400英里;就是磁针北所指示的方向,以符号「↑」表示;以指南针测定的方向则称為磁北方向(Magnetic Bearing),磁北的位置并非固定不变,它以4年为一周期循环于地球表面的区域。   磁北偏差   而磁北与正北的夹角,就是磁北偏差(或称为磁差);磁差分为偏东及偏西,视乎在地球不同位置而产生不同的偏向。因为磁北极每年的位置均不同,固此使用地图及指南针时,要留意其变化以调整方位角度,但香港地域的面积细小,与磁北相距达半个地球,因此正北、网格北及磁北的角度偏差影响不大,可不必调整角度的差距。   放置地图(Set Map)   或称为校正地图,其目的是使地图与实际地形的方向吻合,用以确定自己的位罝及方向,实作时可以:   1. 根据地貌放置:观察周围环境,例如小径、特殊地形、河流等地貌,印证地图的摆放,是否符合实际地形的各个方向;   2. 使用指南针:   一是先设定指南针(Set Compass)指向北方;   二是三北重叠(磁针北、罗盘北、网格北),转动地图使网格北,与指南针的方向指标(即罗盘北,或转盘中的定向线)重叠或指向同一方向。   五、方向读数   方向的根据点:   在远足、野外定向或军事的活动中,经常需要确定前进的方向,或目标物件的方向。这时应以身处的观测点位置为根据点,并作为罗盘的中心,求出方向读数,以下图为例: 632 138632 | ī ī
dxb | 2009-6-4 18:21:39 | 显示全部楼层
  步骤2:转动整个指南针,使定向箭嘴(罗盘北)与磁针北重叠   四、放置地图   地图上的三个北   1. 正北 (True North)   在地球上任可一个地方与北极的联线(即经线),此线都是正北线;在地图上正北是以星符号「*」表示。   2. 网格北 (Grid North)   又称为方格北或地图北,是地球表面虚拟的南北向线,与东西向线(纬线)交织成网格,而南北向线中,指向上方的就是网格北;在地图上量度两点的方位(如使用量角器)便称为Grid Bearing或Map Bearing。   地图上的网格一般为正方形,但实际上地图是圆形的,固此由经(直)线及纬(横)线所组成的网格却呈梯形,因而形成网格北与正北略有偏差,而不同纬度的地方,其偏差亦有不同。   3. 磁北 (Magnetic North)   地球的磁北极在加拿大境内的克生湾附近(约北纬74°西经101°),距正北约1400英里;就是磁针北所指示的方向,以符号「↑」表示;以指南针测定的方向则称為磁北方向(Magnetic Bearing),磁北的位置并非固定不变,它以4年为一周期循环于地球表面的区域。   磁北偏差   而磁北与正北的夹角,就是磁北偏差(或称为磁差);磁差分为偏东及偏西,视乎在地球不同位置而产生不同的偏向。因为磁北极每年的位置均不同,固此使用地图及指南针时,要留意其变化以调整方位角度,但香港地域的面积细小,与磁北相距达半个地球,因此正北、网格北及磁北的角度偏差影响不大,可不必调整角度的差距。   放置地图(Set Map)   或称为校正地图,其目的是使地图与实际地形的方向吻合,用以确定自己的位罝及方向,实作时可以:   1. 根据地貌放置:观察周围环境,例如小径、特殊地形、河流等地貌,印证地图的摆放,是否符合实际地形的各个方向;   2. 使用指南针:   一是先设定指南针(Set Compass)指向北方;   二是三北重叠(磁针北、罗盘北、网格北),转动地图使网格北,与指南针的方向指标(即罗盘北,或转盘中的定向线)重叠或指向同一方向。   五、方向读数   方向的根据点:   注意:盒形指南针有不同的款式及使用方法,上述的操作仅适用于一般的盒形指南针。   六、网格坐标   将地球的表面,由很多虚拟的横直线,分割成多个区域,并将这些虚拟的横直线加以编号,就成为网格线(Grid Line),由网格线组成坐标系统,用以表示地球上某地点的位置。现今普遍使用的坐标系统有地理坐标及通用坐标两种。   (一) 地理座标   是较为传统的坐标系统,表示的单位为将圆分为360度(符号°),每度细分为60分(符号'),每分则由为60秒(符号")组成,坐标位置是先纬后经,例如香港的位置是(如下图):   北纬22°20' N 东经114°10' E      1. 地轴与南北极   地球为球状并不断绕地轴自转,地轴通过地心至地球南北两端(即北极及南极)。   2. 赤道、纬线及纬度   环绕地球(东西向)之最大圆环,就称为赤道,其直径与地轴垂直。   而与赤道平行,环绕地球表面的圆环,称为「纬度平行圈」,简称「纬线」。以地心为原点,赤道为0度,向南及北均编至90度,即北极是北纬90度,南极则是南纬90度,地球上各地纬线与赤道的弧长,称为纬度。   赤道将地球分为北半球(北纬以N表示)及南半球(南纬以S表示)。   3. 子午线、本初子午线及经度   通过地球南北两极与赤道直交的圆弧即为经线(子午线)。   而通过英国格林威治天文台的经线,就是零度子午线(本初子午线,0度经线)。   本初子午线将地球分为东半球(东经以E表示)及西半球(西经以W表示)。   (二) 通用座标   统一横墨卡托(Universal Transverse MarcutsSyoteur,简称UTM)   1. UTM的形成   由180度经线起,向东将地球分为60个狭带,每一狭带宽度为6度角,并以数字1到60为编号。每带均有称为中央子午线的一条经线,贯穿各方格带中央,利用中央子午线与赤道交点作为原点,即可标示某一位置。   方格之每条有一定间距的线条,均为向东(右)及向北(上)递增读数,以显示读数与方格带原点的关系。   在大比例之地图里,方格之距离一般为1千米(km)   UTM分区图可以帮助理解上面的文字,直接拖动地图到浏览器地址栏可查看大图   2. 坐标读数   坐标读数是先读纵线的数值,再读取横线的数值,以西贡嶂上的桥为例,纵线是23,横线是82,即可合成为四位坐标读数2382;即为该纵线与该横线的交点,并代表其右上方整个方格(1千米平方)的范围;所以要取得某一地点的读数时,是读取该地点左边的纵线及下边的横线读数(如下图左)   在1千米方格的地图上,只有部份格线的读数会全部标示出来,其余格线读数的最后3位数字(000)均被省略,只会标示一个2位数字,称为主要数字(字体较大);再以嶂上的桥为例:   纵线 8(字体较细) + 23(主要数字) + 000 = 823000米(与本区中央子午线以东的距离)   横线 24(字体较细) + 82(主要数字) + 000 = 2482000米(与赤道的距离)   四位读数的坐标可表示1平方km的范围,并不能精确地表示位置,可将方格的纵横线,各细分10份(数字从0 至9)   纵线读数向右(东)递增,原本的2位读数增加至3位读数230   横线读数向上(北)递增,原本的2位读数增加至3位读数827   合成为6位读数230827(表示该交点及其右上方100米平方的范围,如下图右)   若将纵线及横线各细分为100份(数字从0至99),纵线读数向右递增,变为4位读数2307;横线读数向上递增,变为4位读数8277,再合成为8位读数23078277(表示该交点及其右上方10米平方的范围)   注意:   网格坐标由纵线及横线的读数组成,固此完整的坐标读数一定是双位数(4位,6位或8位读数),有时要在纵线或横线读数里补零;忘记补零而形成单位数的坐标,是初学者常犯的错误。如上例6位读数的纵线23之后要补零。   3. 军用方格坐标制(MGRS)   在UTM中,每一组数字在60个方格带中均会出现,为免错误而使用此坐标制,并与UTM共同使用。   纵列与UTM方格带相同,分为60个方格带;南北方向则在南纬80°S与北纬84°N之间,每隔8度角分为多个横排区域,并以以英文字母识别,从南纬80°S开始,采用C至X(省略I与O)为字母编号,至北纬84°N止。   为便于较小区域的目标指示,又将「带」,「区」再划分成许多10万米的方格,纵行与横列均是以一个英文字母代表。   横列在180°经线开始,沿赤道往东18°(即3个纵带),每10万米纵行各赋予A至Z的字母代号(省略I与O);此种字母排序,每隔18°重复一次。   由南至北,每10万米横列,各赋予A至V的字母代号(省略I与O),此部分的字母每2万米重复一次。   任何10万米方格代号,均由两个英文字母组,第1个字母是向右读取,第2个字母则是向上读取。   大屿山梅窝码头附近,即为东经114°E,其左边纵列方格带编号为49Q(包括有横列区GE及HE),右边编号50Q(包括有横列区JK及KK,注意字母I及O是不使用的);如下图所示:   西贡的嶂上(桥)其UTM,6位网格座标为:50Q KK 230 827   七、地图阅读   地图是一种记录地面上地形和事物的实用图表,在公元1880年以前,多用立体图的方法绘画,但之后则用平面图的方法绘制了。换句话说,即是俯视而不是斜看地曲了。地图制作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首先由测量员运用极精密的仪器在空中及地面测量,然后由绘图员把这些资料绘在地图里。 105 138105 | ┅ ┅
dxb | 2009-6-4 18:24:20 | 显示全部楼层
地图阅读   简单而言它是对地图上资料的认识和了解,透过地图上提供的资料推算出实际地面情况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技能。每张地图的准确程度、可靠性及时间性都有偏差,但我们可运用图上的简史,如测量日期、覆量日期去估计其可靠性。   图边资料(Marginal Information)   1 图名(Title) 以图中最著名或重要的地方命名   2 编号(Sheet Number) -指示出该张地图在该组地图的号码   3 比例(Scale) 比例通常会明显地印在图的上方   4 组别(Series Number) 用一组字母及数字以识别该组地图,例如HM20C   5 版次(Edition) 表示该地图的出版年份及次数   6 索引图(Index) 显示该地图在本地区的位置   7 版权机构(Copyright)   8 地图书体(Map Lettering) 介绍地图中不同书体表示不同地理形象   9 坐标数据(Grid Data) 分别有香港方格网及统一横墨卡托方格网   10 正北(True North)、磁北(Magnetic North)及方格北(Grid North)   11 比例尺(Scale Rule) 方便量两点距离   12 测量机构(Survey Institution)   13 图例(Conventional signs) 解释地图内各符号的意义   14 本图简史(Sheet History)   比例(Scale)   将实际距离及面积依一定比率缩小绘成地图,这比率称为地图比例。由于每张地图的比例都因需要而不同,所以必须在地图上注明,通常注明的方法有四种:   1 文字表达式 例如 1厘米比1千米(1cm To 1km)   3 分数式 例如 1/20000   4 比例式 例如 1:20000   习用图例(Legend)   图例是将实地上事物,根据其形状及特征,利用符号、图形、顏色绘画在地图上。不同地图会用不同图例,一般而言要用图例表达的景物分为三大类。   1 人工建筑 例如桥梁、城镇及道路   2 天然景物 包括山岭、海洋及植物   3 界线 包括区界及国界等      地图上各种惯用顏色所表示的事物   1 蓝色 有关水的形态加河流、湖、海等   2 绿色 有关的植物如山林、草地、耕地等   3 啡色 有关地的形态如沙滩、砂地、等高线等   4 红色 主要公路及其他行车路线等   5 黑色 小路、桥梁、铁路、架空电缆等   6 灰色 建筑物、峭壁、漂石、岩石等   地图的保养   1 应以胶袋封妥,加上保护膜或使用地图袋等方法,避免受雨水淋湿而破损   2 使用时应避免受石块、树枝及笔尖所刺穿   3 不应在地图上直接书写   4 旧的地图应依照原有摺纹摺叠   5 不能近火 地图摺法   1 将地图左边及下边的所有边缘均向后翻摺,这是为了方便与另一地图拼接之用,右边及上边则应留下格线的读数,其余资料均向后翻摺   2 底部向上,将地图上下对摺一次(下图中白色部份代表地图的底部)   3 左右对摺一次   4 左右各反向再对摺一次,做成四摺风琴形状   八、倒置方位   在测量方向的读数时,是以根据点为罗盘的中心,读数从罗盘的北面(0度或0mil)开始,顺时针量度目的地至罗盘中心的连线。倒置方位(Back Bearing)则是从目标(或目的地),回溯至根据点的方向读数,多用于在地图上寻找身处的位置。   计算方法:   若前视方位少于180°(3200mils),则加上180°(3200mils)即成为倒置方位   若前视方位大于180°(3200mils),则减去180°(3200mils)即成为倒置方位   以下图为例:以西贡嶂上的桥为根据点,则石屋山的方位读数就是339°(6025mils),其数值大于180°(3200mils),所以减去180°(3200mils)后,其倒置方位就是159度(2825mils,即是反过来以石屋山为根据点,望向嶂上桥的方位读数)   倒置方位的应用   1 放置地图(参阅放置地图的课程)   2 在实际地形里选择一个较明显的目标(例如高山或河流)   3 以身处的地点为根据点,以目视方式(参阅方位读数的课程)测量目标的方位读数   4 利用上述的方式,计算出倒置方位读数,并利用该读数设定指南针(下图)   5 从地图上找出该明显目标的位置,并以该处为根据点,将设定好的指南针的边缘放在根据点上,利用指南针的边缘拉出一直线(下图)   -- 实际应用时,可以不进行步骤4,而直接将指向目标的指南针放于地图上,并执行最后的步骤   -- 上述的步骤只是基础,在实际应用时,会选择2至3个明显的目标,求出各目标的倒置方位,再于地图上从各目标处拉出直线   -- 2条直线的相交处,就是我们于地图上身处的大概位置,而由3条直线所组成的三角形,则更能准确地显示身处的范围 九、等高线应用   等高线(Contour lines)   将地面上各个相同高度点所连成的曲线,投影在一平面上,这些表示高度的曲线就称为等高线(如下图),而在水平面以下,用以表示深度的曲线,称为等深线(或等噚线,一般以「噚」为单位计算)   性质   1 等高线以某水平基准面作为测绘的基准线   (其高度为0,即为海岸线,香港的水平基准面为平均海面下1.2米)   2 两条等高线之间所表示的垂直距离,称为等高距;不同的地图其等高距不一定相同;但在同一张地图内,所有等高线之间的等高距均相同   3 每一等高线必定自成一封闭曲线   4 除了悬崖或峭壁外,同一地点不会有两个高度,即是两条不同高度的等高线不会重叠   5 等高线愈密,表示坡度愈陡斜(如上图的右边);等高线愈疏,表示坡度愈平缓(如上图的左边);等高线间距相等,表示坡度均匀   横切面与轮廓   下图是一个小丘,若沿着AB下切(红色虚线),把小丘分成两边,沿AB切面线的垂直面就是AB的横切面了,横切面和地面相交,表现出该切面线的地形的线叫轮廓,是表现地形的一个好方法。      横切面制作   1 先在地图上订出作为切面线的两点(如下图的A及B点)   用一纸条放在切面线AB旁边,在每一等高线和切面线相交的地方,作一记号并标明其高度(下图)   2 按照地图的比例,在纸上划多条表示不同高度的水平线(每条水平线的距离应与等高距相同)   把划了记号的纸条放在底线上,并在每个记号处作一垂直线,使之和相同高度的水平横线相交(下图)   3 把这些交点以平滑的曲线连接,就可以得到切面线的横切面及轮廓(下图)   相互视程   若两个站在不同地方的人,都能够看见对方,则称为能够「互视」,反之称为不能互视,能否互视则与两点间的地形有关。   要知道两点间能否互视,要先以两点作切面线,并绘划其横切面图,如果两点间的连线穿过横切面,则不能互视(如下图中的A点及B点),而A点及C点的连线并不穿过其横切面,所以能够互视。 930 138930 | ニ ニ
dxb | 2009-6-4 18:27:34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寻找方向   在郊野活动中,指南针可能会损坏或遗失,这时就要利用自然界的一些特征以判定方向,要特别注意对具体的情况作综合的分析。   1 太阳   因地球环绕太阳运转及自转是逆时针方向,所以太阳是从东面升起,中午时在南面并升至最高点,傍晚于西面日落,如下图所示。要注意由于地轴倾斜,不同季节的日照时间长短不一,日出与日落的时间会有偏差。   a 将木棒或直的树枝插在地上,以直杆的底部为中心(O点)作一圆形,以上午某时间直杆的阴影,与圆周的交点作一记号(A点),至下午直杆的阴影与圆周再次相交,并作记号(B点),两个记号的连线即为东西方向,连线的中点与直杆的方向是南(South),另一端方向是北(North)。   b 使用表面和太阳(有三种方法)   将行针的手表平放,在时针的尖端,垂直放置一根幼枝(或火柴枝),转动手表,使幼枝的影子与时针重叠,表示时针正指向太阳,而时针与表面数字12之间的夹角,其平分角所指的方向就是南(South,如下左图)   将手表平放,以一根幼根(或火柴枝)竖立在表面中心点,转动手表使阴影与时针重叠,而时针与表面数字12之间的夹角,其平分角即指向北(North,如下中图所示)   将手表平放,以一根幼根(或火柴枝)竖立在表面中心点,转动手表使阴影指向时针与数字12的平分角,这时表面中心与数字12的连线即指向北(North,如下左图)   2 月亮   月亮是地球唯一之卫星,其光亮是反射太阳光线,由于其运行位置于不同方位,受光球面因而经常变化,我们见到月亮是由东方升起,西方落下,受光球面有圆球、半圆、弯月等不同形象,称为「月相」。月相之变化,在时间和出现方向有一定之规律,因此只要知道月相和时刻,就可以找寻方向,下表是月相在各时间的位置:   3 树木   一般认为树木南面的枝叶较茂密,北面较稀疏;或年轮北面的间隔密,南面的间隔大,但其实这两种方式均不一定准确,因為茂密的枝叶,不一定在南面,而是在自由空间的一边,并且颇受阳光及风向的影响 4 星座   在夜间除了月亮以外,还可以利用星座来判别方向,寻找北极星是最常使用的方法。   首先要找到大熊星座(即俗称北斗星),因为它与北极星总是保持一定的距离旋转。找到北斗星后,沿着勺边A、B两星的连线,并向勺口的方向延伸,约为A、B两星间隔的五倍处,有一颗较明亮的就是北极星(下左图)   在北纬40度以南的地区,北斗星常会转到地平线以下,特别是冬季的黄昏,此时应根据与北斗星相对的仙后星座寻找北极星。仙后星座由五颗与北斗星亮度相似的星组成,形成「W」状,在「W」字缺口中间的前方,约为整个缺口宽度的2倍处,即为北极星的所在(下左图)   在北纬23度以南地区,上半年可利用南十字星座判别方向,南十字星由四颗明亮的星组成,对角相连成十字形,沿A、B的连线向下延伸,约在A、B两星距离的四倍半处,即为正南方(下右图)   十一、简单测量   永备尺   物件的距离通常以量尺测度,但在郊野活动时,不一定携带有量尺。   永备尺就是一些随身,并可作为量度距离的工具。虽然其准确度不及量尺,但在有需要时,还是有一定的作用。   工具:常用的木棍为5呎长,另外腰带或鞋带均可作为量度的工具   身体:拇指与尾指的最大距离,双手横伸或每步的距离等   亦可伸直手臂,以手掌或手指等量度目标物件的角度   简易测量   比较测量法   一般用以测量垂直的物件   先以一人位在物件的旁边,另一人以小棒(或树枝等)望向站立者,并固定小棒在视觉上与站立者相同的长度,然后再将要测量的物件分割成多份相等的长度,最后以站立者的高度,乘以分段数目,便可得出物件大概的高度。   横倒测量法   一般用以测量垂直的物件   先在物件远处以小棒(或树枝等)望向测量物,并固定小棒在视觉上与目标物件相同的长度,再将小棒横放,然后量度其水平距离,即可得出物件大概的高度。   倒影测量法   可于日间或晴天,量度垂直物件的高度   先量度身高(H1),再除以人影的长度(S1),,求出人影与身高的比例,再乘以测量物件的阴影长度(S2),即可得出物件大概的高度(H2)   算式:H2 =(H1÷S1)xS2   移形测量法   多用于测量平面的距离(例如河流的宽度)   三角测量法   多用于测量平面的距离(例如河流的宽度)   先在原点O望向目标点T,向横(垂直于OA)行50步(步数视情况而定),留下记号A,再向前行25步(步数为O点至A点的一半),留下记号B,转向远离目标的一边前进,直至可从A点望到目标点T为止停下(即为C点),量度B点至C点的距离再乘2,即为原点O至目标点T的距离。   比例测量法   一般用以测量垂直的物件,算式:H2 =(L2÷L1)xH1   一人先伏在观测点O,另一人手执木棍垂直放在地上,并于测量物与观测者间移动,直至观测者的视线,从木棍的顶端与测量物的顶端接触,计算时先将测量物与木棍的距离(L2),除以木棍至测量者的距离(L1),求出水平距离的比例,再乘以木棍的高度(H1),即可得到测量物的高度(H2)。   如何使用地图(原文是谈使用军用地图的,但原出处已不可考,因其通俗易懂,其中的经验很值得借鉴,故而转贴)   认识地图   地图上的符号表示的是地形、地物,所谓地形,简单的讲是指地势起伏等,地物是指地面上突出的东西如树木、水塔等。   军事地形学的教材上有统一的图例,所以军用地图上不会象一般的民用地图,专门在角上再解释一遍。   军用地图是很科学,很详尽的,图例不光是标志。还要标志特征和精确位置,比如一棵树,虽然其图标只有几毫米大,这几毫米要代表实际位置几米,这就要有个点来表示其真实位置。树、电线杆等,其真实位置应在底边中心线,岩石等面状物体在其几何中心,这在你标图的时候很重要,比如你要标记一个房子应该以这个图标的底中心线坐标为准呢还是以一个端点为准。打仗的时候呼叫炮兵支援,你把这弄错了,估计自己就倒霉了。   另外,有些图标在旁边还有数字,比如树木旁边的数字表示其高度,一般在1:5000的地图上都可详细到这一步,再详细的有连直径都标出来的,河流有表明宽度和流速的,桥梁会表明其承重等等。   确定方位   找到北,听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首先是地图上就不只标志了一个北,是三个北,这三个北不光是名字不一样,实际指示的方向也不同,一个是真北,也就是地轴的指向,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那个北极;另一个是地磁北,是指北针指示的那个北,这两个北之间是有夹角的,夹角是多少忘记了,但地图上肯定有标志,自己给地图定北的时候要注意,不要把北都给弄错了,一定要让地磁北和指北针指向重合,而在地图上标注的时候则要依坐标北也就是真北。   如果你是要标图,那当然要精确定位,如果是行进,大可用其他方法概略的找到北,然后把地图的上方对着它就可以了,大概找北的方法我想大家都会吧,太阳啦什么的,这里就不再说了。   身在何方?地图有了,北有了,看来万事大吉,但自己现在在哪儿呢?这里学问可大了,一般新兵刚练的时候都不要求这个,起点和终点都告诉大家,然后按图行进。但你不会这个,就不能说真的弄懂了地图。现在提供几种方法供参考,实际上常用的也就三四个,有老驴看一眼地图马上就能知道自己在哪儿,靠的是经验,跟条件反射一样,你问他用的什么方法,他说他也不知道,这种人对方向特敏感,他们很少说左右,连在室内都说南北,上次有个家伙给新兵统一内务,说牙刷毛朝东,口杯把朝西,腰带放被子西南边。。。。。马上晕倒一片。言归正传说,方法:   1. 直接确定   当自己所处位置是在明显地形点上时,只要从图上找出该地形点,站立点即可确定。这是一种在行进中,特别是奔跑中最常用的方法。但是,采用直接确定法的困难在于:在紧张的进程中,怎样才能很快地发现可供利用的明显地形点?当同一种明显的地形点互相靠近的时候,这样才能够正确地区别它们,防止“张冠李戴”?   可以称得上是明显地形点的地物主要有:   ——单个的地物;   ——现状地物的拐弯点、交叉点(呈“十”字形)、交汇点(呈“丁”字形)和端点;   ——面状地物的中心或者有特征的边缘。   可以称得上是明显地形点的地貌主要有:   ——山地、鞍部、洼地;   ——特殊的地貌形态:陡崖、冲沟等;   ——谷地的拐弯、交叉和交汇点;   ——山脊、山背线上的转折点、坡度变换点。   2、利用位置关系确定   当站立点位于明显地形点附近时,可以采用位置关系法。   利用位置关系法确定站立点主要是依据两个要素,一是站立点至明显点的方向,二是站立点至明显点的距离。   在地形起伏明显的地方,还可以结合高差情况进行判定。   3、利用“交汇法”确定   当站立点附近无明显地形点时,可以利用“交汇法”,按不同情况,它又可以具体分为90°法、截线法、后方交汇法和磁方位角交汇法。   这些方法的优点是:不需要判断或测量距离也能确定出较为准确的站立点位置,这对于初学者学习是很有意义的。但是,它们中的一些方法,要么只能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才能运用,要么就是步骤繁琐,费时费力。因为比较难,所以只挑一个有代表性的来说。   截线法--------- 当待测点位于线状地形上,但在其与运动方向相垂直的方向上没有明显地形点,可以采用此法。   其步骤是:   标定地图——在线状地形的侧方选择一个图上与现地都有的明显地形点;     利用指北针的直长边缘(也可用三棱尺、铅笔等)切于图上明显地形点的定位点上(为便于操作可插一细针),然后转动指北针,使其直长边照准该地形点沿指北针的直长边向后画方向线。该方向线与线状地形符号的交点,就是站立点在图上的位置。   这么说大概还是抽象,实质等于地图上已知一点(图上和实际中都明显的一个地物)和一条线(如公路、河流、山脊等),又知道了线上某点(次点为你站的地方)和已知点的连线与已知线之间夹角的度数(这个度数可由指北针读出),求线上某点在图上的具体位置(这点的实际位置是你站着的位置,图上位置是你需要标定的)。我想这么说应该清楚了。   其他几个方法太烦琐了,也不常用,这里不多说了。 915 138915 | H H
dxb | 2009-6-4 18:28:18 | 显示全部楼层
4、拇指辅行法   先明确自己的站立点和将要运动的路线,到达目标,然后转动地图(身体要随之转动),使地图与现地的方向一致,并用拇指压于站立点一侧,再开始行进。行进中要根据自己所到达的位置,不断移动拇指,转动地图,保持位置、方向的连惯性与正确性。(这是行进的窍门,是找到自己身在何方后的工作,但因为常用,就放在这里了)   5、借线法、借点法、导线法   说的通俗点就是,你定了自己的点了,也知道目标点了,要在途中找几个辅助点,避免走错路,严格说这不是给自己定位,而是给途中的点定位,但原理是一样的,而且难度更大,对点的选择也是门学问。 这是方法,一般行进的时候都要用到。特别是你的目标点被遮挡或途中地形复杂的时候。  实际运用   如果你是在一个大平原上或者是在完全没有地势起伏的原始森林里,那你就扔了地图,朝一个你最喜欢的方向使劲走吧,如果你幸运的话,你会发现一条河,然后就永远不要离开他,顺着它一直走下去,你就能走出去,如果不幸,那就谁也帮不了你了,因为没有地势的变化,连等高线都很少,那地图和白纸没区别了。   但只要有有地势起伏你就可以定位,这里要先要讲讲等高线。   等高线都是闭合的曲线,同一个地图上,等高线越密的地方说明坡越陡,如果是断崖的话会在等高线一侧加若干短线来表示,同样的在同一地图上,等高线越多,表示这里的相对高度(深度)越大。   两个等高线之间的空白地方的高度视为1/2,比如A点在20米和25米之间,则这点视为22.5米。如果A点表示峰顶,则A点为最后一个等高线加高差的1/2。   当单靠等高线不容易分辨是山还是凹地时,会加示坡线,坡线是顺着下坡方向绘制并与等高线垂直相交的小短线。它通常绘在等高线最有特征的弯曲上,如山顶、鞍部或凹地底部,以及在读图困难、有必要表明下坡方向的地方。    623 138623 | ? ?
重案组之虎 | 2009-6-4 18:28:34 | 显示全部楼层
手上有一个六二式指北针不知道怎么用的人飘过 206 138206 | ╊ ╊
dxb | 2009-6-4 18:45:52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手上有一个六二式指北针不知道怎么用的人飘过   六.二式罗盘仪是测定方位、距离、水平、坡度(俯仰角度)、高度、行军间速度及测绘简单地图的一种简易测量器材,为便于夜间使用,在其各相应部位上涂有夜光粉。   二、结构简单介绍   仪器主要由罗盘、里程计两部分构成。   罗盘部分有提环(l),度盘座(2),在度盘座上划有两种刻线、外圈为360度分划制,每刻线为1度。内圈为6000(密位)分划制,圆周共刻300刻线.每刻线线值为20(密位),内有磁针(3),测角器(4),俯仰角度的分划单位为度.每刻线为25度.可测量俯仰角度士60度。里程计部分主要由里程分划表、速度时间表(8)、测轮(9)、齿轮指针等组成。里程分划有l:50000,l:100000两种比例尺刻度值。1:100000比例尺每刻线相应代表1公里。l:50000每刻线相应代表0.5公里.可与具有相应比例或成倍比例的地图配合使用。速度时间表分划有外侧表盘上有13、15、17、19、21、23、25公里/小时,内侧表盘上有10、14、16、18、20、22、24、30公里/小时。(以V代表),共15种速度。时间刻度中每一刻线相应代表5分钟(V25为10分钟)。仪器的侧面有测绘尺,两端为距离估定器。估定器两尖端长12.3毫米,照准与准星间长为123毫米.即为尖端长的10倍。   三、使用方法   (一)测定方位   1、测定现地东南西北方向   (1)打开罗盘仪.使方位指标“△”对准“〇”;   (2)转动罗盘仪.待磁针指北端对准“〇”后,此时所指的方向就是北方,在方位玻璃上就可直接读出现地东、南、西、北方向。   2、标定地图方位   标定地图方位就是利用罗盘,使地图上的方位和现地方位一致   (1)打开仪器,调整度盘座,使方位指标“△”对准本地区的磁偏角度数;   (2)以测绘尺与地图上的真子午线或座标纵线(即东、西图廓的内图廓线)相切;   (3)转动地图,使磁针北端指向“O’”,则地图上的方位和现地方位完全一致。   3、测定磁方位角   A测定图上目标的磁方位角   (1)用指北针精确标定地图并保持地图不动;   (2)将测绘尺与所在点和目标点的连线相切,调整度盘座,使指标“△”对准“O”刻划线;   (3)待磁针静止后,其北端所指度盘座上的刻度即为所在点至目标点的磁方位角数值。   B测定现地目标的磁方位角   (1)打开仪器,使方位指标“△”对准“O”并使反光镜与度盘座略成45°;   (2)用大拇指穿入提环,平持仪器,由照准经准星向被测地目标瞄准;   (3)从反光镜中注视磁针北端所对准度盘座上的分划即为现地目标的磁方位角数值。   (二)测量距离   1、用测绘尺直接量算图上距离   2、用里程计量读图上距离   (l)先将红色指针归“O”;   (2)平持仪器、把里程计测轮轻放在起点上,沿所量取的路线向前滚动至终点;   (3)根据指针在比例尺上所指的刻线,即可直接读出相应的实地距离。例如在1:50000地图上由甲点量至乙点,仪器表面上1:50000比例尺指的是14个刻线,则甲乙两点间的实地距离为7公里。若在1:100000地图上量得14个刻线、则甲乙两地的距离为14公里。另外,与有相应比例的(如1:25000)或成倍比例(如1:20000及1:500000)的地图也可经换算量读之。   3、用距离估定器概略测定现地目标的距离。   仪器上距离估定器两尖端的间隔为照准与准星间距离的1/10,利用相似三角形关系就可测定现地目标的距离。   (1)已知两目标(物体)与所在点的距离,求此两目标(物体)之间的间隔,可用下列公式:   两目标之间的间隔=两目标与站立点间的距离XI/10   打开仪器用眼紧靠照准瞄准目标,如两目标(物体)恰好为距离估定器两尖端所夹住(如附图  (2)又已知两目标点与所在点之间的距离为100米,则两目标点间的间隔为   100X1/10=10米。其余可按此方法计算。   此外,前方两目标(物体)间的间隔、不一定恰好为距离估定器两尖端所夹住、而小于或大于其间隔时,可采用下列公式:   两目标点间的间隔=两目标与所在点间的距离X1/10X两目标所占两尖端间隔的倍数   例:已知两目标与站立点间的距离为100米,测得两目标间的间隔为距离估定器两尖端间隔的7/10,则两目标间间隔为:100X1/10x710=7米。同样.若两目标间的间隔为距离信定器两尖端间隔的1.5倍、则两目标间的间隔为:   100X1/10X1.5=15米。   (2)已知物体的宽度或两目标之间的间隔,求目标与所在点间的距离,可用下列公式计算:   目标与站立点间的距离=已知目标的间隔X10   例:已知前方两目标间的间隔为12米,正好为距离估定器两尖端所照准,则目标点与站立点间的距离为:12x10=120米。   此外,已知目标的间隔,但在瞄准时,小于或大于距离估定器两尖端的间隔,可用下列公式:              目标的实际间隔X10 目标与所在点的距离=———————————————————           目标占距离估定器两尖端间的间隔的倍数   注:用距离估定器测定现地目标距离的方法是简便的,但精度不高。   (三)行军时间及速度计算   用仪器上的速度时间表,在量取里程的同时,可测定行军所需要的时间或在规定时间内的行军速度、其方法如下:   l、行军时间计算:打开仪器,使里程表指针归零(表盘红线上)。在求出到达目的地里程的同时,速度时间表便按照1:100000比例尺里程、指出按13、15、17、19、21、23、25公里/小时(外测表,顺时针读数)及10、14、16、18、20、22、24、30公里/小时、(内侧表,逆时针读数)速度行军各所需时间.若为在l:50000比例尺地图上所量得里程,则用手指轻拨测轮,使里程减半,指针所指示的速度和时间即为所求。例如:在1:50000比例图上量得距离为40公里.若按“V20””速度走完全程,求所需时间。首先将指针拨至1:50000比例尺的20公里处,在V20圈内指针所指即为所求。若规定的速度为表上没有显示之速度,则找出有倍率关系的速度,乘以倍率求得时间,如每小时行军速度为5公里、量得里程为30公里,求时间,便可读:“V10”为3小时,由于“V10”是V5的2倍即将得数乘2或拨测轮使指针指示60公里处读V10得6小时,再如“V6”时可读“V18”,将得数乘3或拨测轮使指针指示90公里处读“V18”得5小时,余类推。   (注意:以上计算均未包括行军休息,调整及道路量取时的坡度和弯曲系数等,在组织行军时,应在表上加入有关数据)。   2、行军速度计算,在求出到达目的地里程的同时,根据要求到达的时限,便可依速度时间计算表选择规定时限内的适当速度(注意:若为1:50000比例尺的里程应将规定时限加倍进行选择)作为行军速度。   (注意:在求行军速度时,同相应加入有关行军数据再进行计算)   (四)测定斜面的坡度(俯仰角度)   打开仪器,使反光镜与度盘座略成45度,侧持仪器,沿照准、准星向斜面边瞄准、并使瞄准线与斜面平行、让测角器自由摆动,从反光镜中视测角器中央刻线所指示俯仰角度表上的刻度分划,即为所求的俯仰角度(坡度)。   (五)测量目标概略高度   已知目标(物体)与所在点之间的水平距离,先测定目标的俯仰角,再查高度表(见附表1)即可得知目标的高度。   其方法如下:   1、由地图上或用距离估定器,求得所在地与欲测目标(如山顶、烟囱、塔尖等)的水平距离。   2、侧持仪器、沿照准、准星向目标顶端瞄准,让测角器自由摆动,看清测角器刻线所指示的俯仰角度值。   3、查看高度表(附表1)或用米位公式计算即可得知高度。例:已知测点至被测物水平距离为100米,用仪器测得俯仰角度为30°然后查高度表,在100米横格对准30°竖格,查得被测物高度为57.74米。   四、仪器的维护与保养   1、放置仪器不要靠近铁磁性物质.以免损耗磁性。   2、不可用测绘尺敲打物体,以免影响测量精度。   3、反光镜勿扭弯,以免影响瞄准和看读分划,表面要保持光洁,不要用脏布、手去揩擦。   4、仪器不用时应关闭。放入盒中。注意不要碰撞! 737 138737 | ㄇ ㄇ
黄柏刺 | 2009-6-6 21:04:40 | 显示全部楼层
实用好帖,顶楼主一下下. 231 138231 | ◢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