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海建市30周年回顾与展望

[复制链接]
查看1196 | 回复0 | 2009-2-26 09:30: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976年,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经国务院批准,乌海市作为自治区第三个直辖市正式成立。30年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各族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同心同德,积极进取,开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30年,在历史长河中虽然短暂,但优秀的乌海儿女却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谱写出了绚丽多彩的篇章。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2005年乌海市生产总值完成125.5亿元,是1976年的103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43.5倍,达3300美元;财政总收入完成18.67亿元,是1976年的179倍;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0.27亿元,是1976年的334倍。30年来,乌海人民始终坚持发展这个硬道理,在每一个不同的历史阶段,乌海市的各届领导班子都能够紧紧抓住影响乌海发展的关键环节,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推动经济健康有序发展。作为一个老工业基地,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的城市,国企改革攻坚任务基本完成,市属国有企业全部退出国有序列,乌达、海勃湾两矿业公司走出困境,扭亏为赢,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 具有乌海特色的经济框架初步形成,建成了海吉氯碱、海电二、三期等一批有较强带动作用的重点项目,壮大了能源、化工、建材、特色冶金四个支柱产业,产业产品链条不断延伸,煤-电-化工、煤-焦-化工、煤-电-特色冶金产业链条基本形成,乌达、海南两个经济开发区初具规模,发展后劲显著增强。积极发展循环经济,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断提高。工业在改革调整中不断做大做强,工业增加值30年翻了6.2番,由1976年的8947万元增长到2005年的67.7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建市时的19户发展到2005年末的168户。 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政府对社会事业的投入逐年加大,教育资源和布局进一步优化,“两基”达标成果得到巩固,高等教育取得突破,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初步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文化建设有了长足进步,文化设施得到全面改善,建成文体中心、广电大厦等一批文化设施,“书法城”建设不断推进,群众文化丰富多彩,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举办了一批规格较高、规模较大的文体活动,推出一批在全国、全区具有影响的优秀艺术作品。建成广播电视光缆环网,数字采编播出系统投入使用。取得了抗击“非典”全面胜利,建成疾病控制中心、传染病医院和120急救中心等一批医疗基础设施,医疗救治体系进一步完善,成为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城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得到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继续保持全区先进水平。 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建市初期乌海市仅有城市道路11.6公里,日均供水能力0.5万吨,供暖、供气、排水等基础设施几乎是“零”。经过30年的建设,城市立体交通网络初步形成,乌海机场通航,包兰铁路复线通车,东-乌铁路开工建设,京藏高速公路乌海段开通,109国道乌海段完成一级路改造,市内“三纵四环”公路网络总体框架初步建成,村村通公路工程基本完工。公路里程数达718公里。先后实施了给水改造、城乡电网改造、热电联供、民用煤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城市服务功能显著提高。实施旧城区拆迁改造工程,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26.67平方米,住宅成套化水平大幅度提高。滨河新区建设步伐加快,海勃湾黄河水利枢纽工程前期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城市的整体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人民收入水平大幅度提升 2005年,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达15609元,是1976年的20.5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006元,是1976年的41.5倍;农区居民人均纯收入达4635元,较自治区平均水平高1646元。全面落实了“两个确保”、“三条保障线”,多层次的医疗保险工作走到了全区前列;城镇职工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在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按时足额发放的基础上,为企业退休人员增发地方补贴,低保对象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低收入困难群体得到有效扶助。启动了工伤、生育保险,扩大了各项社会保险覆盖面。在全国地级城市中率先启动了城乡一体化改革,5万农民全部转为城市居民,农区困难家庭纳入低保范围,启动了新型农区合作医疗制度,实施了农区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农村面貌和农区居民生活条件发生巨大变化。 精神文明建设加强民主法制进程加快 广泛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城乡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进一步提高。圆满承办自治区两个文明建设经验交流会,成功举办第二届“中国生态健康论坛”。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村民自治和社区居民自治有序推进。坚持依法治市,推进依法行政,各项普法任务全面完成,行政执法责任制逐步健全。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打防控一体化机制建设取得实效,防范和惩治了邪教组织及非法宗教活动。认真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及时化解社会矛盾。认真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推行政务公开,查处违法违纪案件,开展纠风和专项治理,各级政府服务意识、执政能力和工作作风进一步加强。 回首乌海奋斗历程成就来之不易 奋斗伴随艰辛,成就来之不易。过去的30年,是乌海人民团结一心、艰苦创业的30年;是乌海人民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的30年;是乌海人民克服重重困难、战胜各种挑战的30年;是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丰硕成果、城乡面貌发生显著变化的30年。这些成绩的取得,是自治区党委、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历届市委、政府班子带领全市广大干部和各族人民辛勤努力的结果,是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结果。 30年的奋斗历程,令人难忘;30年创造的物质财富,为乌海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30年积累的精神财富和宝贵经验,为建设文明和谐新乌海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强大的精神动力。回顾30年所走过的道路,乌海人民感受最深的就是,必须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精力抓发展;始终坚持从实际出发,明确发展思路、目标和战略重点,走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子;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始终坚持知难而进、艰苦创业的精神;始终坚持“两手抓”的方针,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始终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努力建设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和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展望未来乌海明天更美好 回首过去,乌海走过了不平凡的30年,展望未来,乌海迎来了一个新的征程牷站在新的起点上,面对新机遇、新任务、新挑战,决不能陶醉于已有的成绩而稍有松懈,决不能满足现状而不思进取。特别是应该清醒地看到,乌海市的各项工作与自治区党委、政府的要求相比,与全市人民群众的愿望相比,与先进发达地区的发展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乌海人民面临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更加艰巨,面对周边和沿海发达地区更加激烈的竞争,全市上下要以“十一五”规划和建市30周年为新的起点,推动工作新的突破。要一心一意抓发展,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着力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构建自治区西部重化工业基地发展中心和“小三角”区域服务中心;率先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构建富裕和谐文明乌海。 105 138105 | て て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